01文化的根不能断在我们手上
60年代出生的石水加是宋江阵的省级非遗传人,近50年的习练让宋江阵的基因早已刻进他的骨肉,退休后的他更是一门心思扑到了宋江阵的传承上。与水加叔同龄的龙叔在教授宋江阵的同时,也把儿子培养成了新一代的教练,两个稚气的孙子从去年开始便加入到宋江阵训练阵营。
△老一辈传承人为营员们助威打气
“那你是会继续做吗?”,在小操队的非遗传承人而凯告诉我他们面临的种种困境后,我反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而凯笑而不语,我分不清是什么意思,一旁的朋友回答道:“他是想做大的,做到省级(非遗)甚至是国家级(非遗)。虽然很难,但一辈一辈都是这么做的,文化的根不能断在我们手上”。
在何厝,像宋江阵、小操队这样的文化队伍目前共有7支,而像水加叔、而凯这样的本土文化传承人约有270余人。虽然只有宋江阵、小操队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他的队伍也都在困境中继续坚守,用自己的力量去保护何厝文化的根脉。
这是我们“福厝拾贝 XIN动非遗”何厝文化传承计划的缘起之一。
△拆迁工地旁正在表演的年轻一辈
02 阵在,村在
何厝位于海滨,守卫边防、抗击倭寇是古代何厝人的一大要务,因此在现如今的宋江阵、小操队身上我们仍能看到何厝人保卫家乡的身影。
宋江阵中,古代民团按各自持用的兵器以梁山泊好汉的名字进行封号,如拿春秋大刀的叫关胜,持斧头的叫李逵等,通过模仿水浒英雄好汉的扮相,操练团队作战的阵法,让民团在保家卫乡中像梁山好汉一样身手不凡。
△宋江阵兵器演练
小操队则是官兵操的演化,伴随着急促鼓点,阵首大旗开路,虎头盾战队紧随筑起防御阵型,长兵器、短兵器迎面对垒,“战局”一触即发。
△小操队虎头盾战队
非遗夏令营中,我们有幸看到这些场景的复现,不同的是参与表演的全都是小朋友。最小的今年6、7岁,最大的练了6、7年,项目团队成员惠斌是土生土长的何厝人,因为项目的开展他才了解到何厝的多样文化,于是今年他把女儿嘉莹也送来夏令营学习宋江阵。开营第一天,我问嘉莹为什么要来参加,她回我说是爸爸要求的,一到休息时间她赶快跑来问爸爸什么时候结束。
结营的时候,我又特意问她明年还会来吗,她答道会来,我惊讶地问为什么,她说:“我好像有点喜欢宋江阵啦”。
△非遗夏令营训练场景
期间,厦门卫视特区新闻广场的记者们看到了我们宣传的活动信息,在一周的时间里下沉跟拍,做了一期专题报道,名叫“阵在,村在”。练了多年的吴拓对记者们说,在(宋江阵)这里都是队友、师兄弟,能够找到没拆迁之前的影子,虽然练习过程中他受过许多伤,但他已学习了多套功夫并担任起新营员们的老师,而像他这样的小老师夏令营中已经有了好几位。
△小老师吴拓与他的队友
受台风影响的小操队,虽然只排练了一次阵法表演,但结营当天在教练们的协助下,孩子们仍像模像样地摆出了许多阵法并拿出抗敌的阵势,凑巧的是开营那天正值卢沟桥事变纪念日,爱国爱乡的精神就这么传承下来。
△小操队变换的阵法
阵在,村就在;文化在,根就在。
03文化因心动而热爱,因创新焕发动能
“福厝拾贝 XIN动非遗”何厝文化传承计划项目缘起于当前文化传承难和近邻党建共建的背景,希望通过本土文化传承人与党员志愿者的力量,围绕何厝文化中的爱国爱乡和向海图强的精神,开展非遗夏令营、文化科普+实践课堂、送王船庆典互动活动以及文化口述史让公众在本土的、有趣的、红色的、多元的体验中了解文化、传承文化。
△项目模式图
非遗夏令营虽已暂告一段落,但不要遗憾错过了这场文化盛事,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准备了好玩的文化科普+实践课堂,欢迎和我们一起愉快玩耍。
△第一期文化科普+实践课堂——世界的送王船
捡拾珍贝是海边人的独特记忆,何厝的文化就犹如这一个个珍贝。在生息繁衍中,社区因文化而有福、凝聚,如今我们也终将在传承的过程中把它们拾起,让文化因心动而热爱,因创新焕发动能!
共创伙伴
莲前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何厝社区党委
何厝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何厝社区理事会
何厝社区关工委
何厝社区宋江阵民俗传习所
东澳何厝小操队民俗文化传习中心
福信集团党委
特别鸣谢
厦门卫视特区新闻广场
闽南之声
张耀地
伍晓慧
END
文字&编辑:tt
部分素材来源于厦门卫视特区新闻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