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队员在茶园直播非遗文化——莲花褒歌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是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源泉。
要以文化为引领,
赋能乡村经济,
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在乡村振兴系列政策文件中,文化被赋予重要角色。而因红色文化进入大众视野的白交祠,又是否存在不为人知的一面?本期回顾中我们将同这群“小红人”去掀开白交祠的文化“面纱”,走进一个奇妙多彩的世界,倾听文化凝聚村民的故事,尝试解决文旅产业链条过短的问题,让更多人留在这片土地。
1故事始于一条“白蛟”
相传15世纪下半叶,为躲避“粮累”的杨六郎后代来到莲花山,春分时节,族人们在山上耕作,突然云雾翻腾,百丈崖底原本平静的湖面水柱冲天,一条白色蛟龙腾空而起。而以保家卫国为己任的杨六郎后代认为,他们需要好好守护这片藏龙福地,因此便迁居至此并命名为“白蛟祠”,后简化为“白交祠”。
△云雾袅袅的白交祠
故事的真伪已无法考证,但从这里,我们开始看到白交祠的文化历史。白交祠多山,自然资源丰富,受闽南信仰及生活劳作影响,这里有一批独具乡土气息的民俗文化和匠人文化。
△在白交祠举办的褒歌比赛
福建省级非遗莲花褒歌中也看得到白交祠褒歌队的身影,这种起源于茶歌的对唱在高山茶园中绵延,白交祠褒歌队曾在厦门褒歌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另一支由10多人组成的打狮队,独具特色,早些年间也是方圆百里的佼佼者,经常受邀外出表演。而在鲁班宫的庇护下,村民们也有制作竹编、木雕、鼠曲粿的习俗,80多岁的美景爷爷从山林中取材,根据所拾的木头形状雕刻各异摆件、发饰,每当有人走进他的小展览馆,他总会将一个个作品从高处取下,为大家进行详细介绍。
△美景爷爷的木雕作品
谁说乡村没有文化,在2022年陈章辉福信慈善基金会的两次深度调研中,我们除了看到这些由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还看到从2014年开始,由村里年轻人发起,受村委会、乡贤支持的“村晚”正式诞生。这是一个完全属于村里人的盛会,由村民自己主持、表演、筹备、记录,并吸引大量周围村庄的人前来观看。在调研中不少人表示因为村晚,村里喝酒、打牌等不良习惯减少了,而村里外出的能人与村子的联系也更紧密了......
△白交祠自导、自演的村晚
2唱首山歌,一起进入文化的奇妙世界
风拂山林,歌声荡涤,“山上戴帽来种树,满山遍野绿油油。山下开发真优秀,五谷杂粮大丰收。”绵延悠长的曲调,朗朗上口的歌词,尽显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通俗易懂的歌声中,队员们共同领略蕴含于莲花褒歌中别致的闽南文化。
△非遗传承人演唱莲花褒歌
午后庭院坐,日暖惠风和。队员们围绕传授鼠曲粿技艺的阿姨身边,满怀期待:木槌舂粿,起落之间,粿皮绵软,一揉一捏,整屉入笼,米粿飘香。相约线上,近三个小时的直播,收获近千的观看人次和7.9万的点赞量,白小祠直播间为本地搭建起的“新舞台”,将乡风村貌展现给千家万户。
白交祠的村民曾直言当前村子的文旅项目不够纵深,多为走马观花式游览,缺乏文化、故事的融入,许多游客走一两个小时就下去了。而实践队通过线上新媒体宣传,进一步对外推广。同时也通过亲身体验各色文化,为打造研学方案奠定基础。
△团课总结:坚持借力传统、传承文脉、深挖传统资源
3小红人日记
杨硕
红色文化融入村俗民约,白交祠村蓬勃发展,青年人为白交祠村的未来增砖加瓦。以文旅研学促村之发展,以传承非遗弘民风之未来,躬耕实践,以红色精神砥砺自身,焕发乡村振兴道路,一展青年前行之征途。
庄炜钰
芳草萋萋,将其采撷。剁碎、和面、捶打、拌料、加馅、粿印和蒸煮、一锤一和、一揉一捏、一包一蒸之间,鼠曲粿出炉。在粽叶的衬托下,它愈发油绿质朴,细嚼一口,香味在唇齿间迸发,萦绕舌尖。
鼠曲粿拥有悠久的历史,这并非只是时空之长,更饱含着白交祠村老人们福佑儿孙、蒸蒸日上的殷殷期盼,任时光流转、变化,总有一方天地保留着最初的模样,带着熟悉的味蕾记忆与真挚的感情。
由陈章辉福信慈善基金会资助的白交祠村志
即将与大家见面
借助村志我们会更清晰文化历史
找到更多文化赋能旅游、研学产业的可能
下期回顾中
小红人们将在小小红人们的心中
播下一颗文化小小的种子
敬请期待
感谢既见人文暑期社会实践队、云上白交祠提供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