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杰 | 了不起的乡建人
土生土长的培田人
返乡创业青年
在地博物学家
12月的培田,毛毛细雨更添意境。走村队伍抵达培田时已是中午饭点,吴文杰已经在约好的店里等我们了。这个热情又腼腆、爱笑话不多的90后返乡青年,就是我们这次走村的“导游”。少了以往走村的严肃拘谨,却多了很多欢乐自在,文杰以自己对这方土地的热爱为引,以从小到大所受的文化熏陶为语,带我们看见了一个不同视角下的培田。
“小时候我就这样在村里到处跑,遇到亲戚就喊我去吃饭,这些每每想起都会让我觉得很幸福。”文杰说。
△文杰带我们逛培田村
2018年大学刚毕业,文杰就选择回家乡培田创业。在他看来培田的“先天条件”很好,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浓厚的耕读文化氛围,在乡村振兴的战略下,未来很有发展前景。“如果生在其他村我可能不会想回来,但我生在培田。”文杰说。
1
在山里建一个自然研学基地
△文杰在培田古街上租的店面
跟着文杰走到培田古街上,面对久公祠右手边有个小门,这里就是他2019年租下的店面。推开门走进去,地上已落了薄薄一层灰,中庭的树上小蜘蛛安逸地躺在网上打盹,墙上图鉴里的植物还很鲜活,书桌前孩子们的留言依然生动。“这里刚开业的时候生意挺好的,来的人也很多,但没两个月,疫情爆发了。现在,我也不常过来。”文杰说。
除了贩卖些许山珍,对文杰来说,这里更是他开启自然研学事业的入口。2018年,刚回培田的文杰找了两个同学一起投资,在山上租下了一个山谷,改造成自然研学基地。他先在基地种了些野果,便于日后做亲子采摘。然后,开始上山收集各类植物的资料,计划整理成册并将其设计成研学课程。
△文杰翻山越岭标记收集野果、食用菌、草药资料
“那一年,我天天往山上跑,一待就是一天,几乎把村北边的山都逛了个遍,收集了近千种野果、真菌、中草药的资料。”文杰说。先上山拍照,再上网查资料比对确认,有价值的再返山标记,如此循环往复一年多,自然研学已雏形初现。趁热打铁,文杰就在古街上租了个店面为其做宣传。但,才营业一个多月,疫情就来了,一切就此按下了“暂停键”。
2
尝试再现800年的耕读文化
△福建民居第一村:培田村
疫情的不确定性让身边创业的朋友陆续回城,因为孑然一身压力不大,文杰选择继续留在培田。难得有个本村的大学生待家里,自然成了全村的“希望”。教育促进会停办好几年了,有文杰在就可以重新启动了;长者食堂需要做账上报,找文杰,村里就他会电脑;帮收集资料、帮带团、帮带娃……村里的老人们很需要他,但又不理解他。“他们都觉得培田是个养老的地方,稍微有个好点的学历就该去外面发展,而不是待在村里。”文杰说。
面对这些不理解,文杰总是笑而不语,在他看来老人们的观念很难改变,而自己只能用行动去回答。
那段时间,他尝试推出一些设计好的自然研学课,带孩子们去山里认识植物、采药、摘野果,一起做竹节人、竹灯笼、剪纸等,全部免费但参加的孩子却不多,家长都认为这是在玩,所以并不重视。一番活动办下来,效果却不达预期,这让文杰开始重新观察和审视这片故土。
△文杰推出的各种各样的研学活动
“传承800年的耕读文化才是培田的灵魂,但遗憾的是这个文化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我希望培田曾经兴盛辉煌的耕读文化能真正传承、延续。”文杰说。2021年,看到村两委有意重整村头的那片田,文杰主动找村领导沟通想法,希望由培田小学的学生来耕种,村里的老人作指导,再现培田的耕读文化。想法得到了认可,很快这片田成了 “培田古村落耕读文化展示区”。孩子们种的很开心,家长们却看的很心疼,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再吃这个苦。
因为得不到理解和支持,文杰对再现耕读教育的尝试无奈停止,这让他感到失望。
△培田村头的耕读文化展示区
3
有同行者,就有希望
△文杰与妻子的培田生活
在最失落的时候,文杰遇到了一位“同行者”,她来自安徽,到培田支教后便爱上了这里。一样向往乡村、一样热爱自然、一样憧憬烟火,同频的两个人开始越走越近。他们一起上山下田、一起探索创造、一起扎根乡村过着一屋两人、三餐四季的生活。有妻“乡”伴,文杰也有了持续在乡村追梦的勇气。2022年盛夏,一群年轻人结伴来到培田,开启一场众居生活的理想实验。他们喜欢这里的耕读文化,向往这里的生活与自然。他们善用城市的资源和机会,通过深度的共识和积极的行动,为培田创造出很多新的可能。这些同行者,让文杰看到了希望。
△一起创造,一起生活的众居大家庭
“回乡4年多了,最大的感受是乡村比想象中更需要年轻力量,他们会把新的思想、新的模式、新的需求带进乡村,帮助乡村把一产变二产、二产变三产,从而带动经济效益增长。”文杰说。未来,文杰计划持续优化完善自然研学课程,与“新村民”实现资源互通,一起合力把培田的耕读教育做起来。作为本村人,他也希望自己能成为新村民和老村民之间的桥梁,帮助更多好想法、好项目更快更好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世外桃源般的培田生活
乡村振兴的号角早已吹响,但很多乡村却仍未做好迎接年轻力量的准备。怀着一颗热爱乡村的心逆流而上,也许会水土不服、也许会不被理解,但即便如此,仍有很多像文杰这样的年轻人愿意返乡,陪伴乡村慢慢变好。他们用坚韧执着逐梦远行,用澎湃青春为乡村注入无尽希望。
本文部分图片由受访者及众居伙伴提供